热ྂ热ྂ热ྂ!7月11日入伏,你准备好“冬病夏治”了么?
7月11日(周二)
今年的三伏天正式到来
①初伏7月11日—7月20日(10天)
②中伏7月21日—8月9日(20天)
③末伏8月10日—8月19日(10天)
相信不少朋友看到“入伏”两个字
都不免心头一颤、呼吸一窒
原来前面这些天的热
都是三伏天的“加长版预热”
入伏后还有40天的“热上加热”!
入伏:一年的最热时节到来
“伏”是隐藏的意思,“伏者,隐伏避盛夏也。”入伏意味着夏季最炎热阶段的到来。
【养阳气】
这个时节,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。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。
【补水分】
伏天炎热易出汗,若不及时补充水分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,大脑供血不足造成头痛头晕。
这个时节每天需要饮水量2000ml,最好饮用温热水,避免大量、快速饮用冰冻水。
【重饮食】
气候炎热,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,多食杂粮以寒其体,不可过食热性食物,以免助热。
冷食瓜果不可过食,以免损伤脾胃。
夏季由于多汗盐分损失多,心脏搏动易出现失常。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,多食苦味以清心。
【穿红衣】
炎热时节最好穿红色的衣服。因为红色可见光波长最长,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而保护皮肤,防止皮肤老化甚至癌变。
【按穴位】
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、膝盖下方,胫骨内,按揉起来会有很明显的酸痛感,伏天多按揉可健脾祛湿。
养生食谱-消暑祛湿
配料:荷叶1张(鲜、干均可),茯苓50克,粳米或小米100克,白糖适量。
做法:先将荷叶煎汤去渣,把茯苓、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,同煮为粥,出锅前将白糖入锅。
功效:清热解暑,宁心安神,止泻止痢(对心血管疾病、神经衰弱者亦有疗效)。
配料:鲜莴笋350克,葱、香油、味精、盐、白糖各适量。
做法:莴笋洗净去皮,切成长条小块,加盐腌1小时,控干水分,加入味精、白糖拌匀。将葱花撤在莴笋上,锅烧热放入香油,待油热时浇在葱花上即可。
功效:利五脏,通经脉。
配料:绿豆、黑豆、赤小豆各20g,冰糖适量。
做法: 将豆子洗净,清水浸泡1小时,然后将3种豆子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,用大火烧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,待豆子开花后放入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。
功效:解暑清热、健脾利湿,可以预防痱子,缓解各种疥疮、痘痘、湿疹及困乏感。
三 伏 天
调养治病两不误
冬病夏治
中医认为,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,也是人们驱散体内寒气的最佳时间。对于那些体质虚寒、较差的人们来说,可以在这段时间接受相应治疗,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。
防病治病
有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肺气肿、风湿麻痹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咽炎、扁桃体炎,以及胃痛、关节炎等一些虚寒性疾病的患者迎来一年之中最佳治疗时机。
巩固基础|调节整体|“治未病”
“夏治三伏行针忙”,可见三伏天针灸是冬病夏治常见的方法之一,此外还有“三伏贴”、拔火罐、穴位注射、隔姜灸等疗法。
三伏天冬病夏治疗效:
1 |
扶正祛邪: 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,特别是体虚易感、过敏性鼻炎、哮喘、支气管炎、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达到扶正固本、减轻症状的功效。 |
2 |
助阳散寒: 激发人体精气,驱散体内的寒邪,防病治病,尤其是阳虚证和颈肩腰腿痛的群体。 |
3 |
培补脾胃:健脾化湿,使人体远离腹胀、腹痛、腹泻的困扰。 |
4 |
缓解冬季怕冷、手脚不暖和、易感冒等问题。 |
冬病夏治一般以整个三伏天为一个疗程,需连续进行3年、即3个疗程。为巩固疗效,患者应于冬至日到医院复诊。
中医节气 // “养”出健康
三伏天顾连特色中医治疗
预约咨询: 028-60666120/18080049320
编辑:李倩
校对:事业发展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