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小的我》:希望可以从『康复』开始
阅读:
“我在人群里跟各种各样的目光撞上过,有怜悯我的,有厌恶我的,有恐惧我的,但是这些并不会成为我人生的枷锁。再渺小,再破碎的个体也都是完整的我。关于幸福的定义里,应该有我们每一个人”。
——刘春和
春和景明,一个带着美好期许、蓬勃向上的好名字,却没有给春和带来如期许般的美好生活。他的人生开局,是被脑瘫紧紧束缚的艰难模样,身体的不协调让他在日常生活中举步维艰,每一个简单的动作,穿衣、洗漱、都像是一场艰难的战役。
尽管如此,在春和的内心深处,依然燃烧着一团名为梦想的火焰。在逐梦的道路上,那些不屑的目光、嘲讽、不理解,都被他化作前进的动力,他宛如一只破茧的蝴蝶,奋力挣脱身体与心灵的重重枷锁,向着那片充满希望的舞台努力振翅飞翔,让我们看到了那些“小小的我”蓬勃、不屈、强大的精神力量。
这部影片不只是展示了春和艰难蓬勃的成长过程,更多的揭示了社会对脑瘫患儿的误解和偏见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正确认识“脑瘫”这个疾病。
外婆的这句话不仅叫醒了电影里的角色,也叫醒了电影外的观众。
脑瘫,即脑性瘫痪,是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综合征,主要影响个体的运动和姿势发育。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脑瘫患儿一定智力低下,将脑瘫与智力障碍等同起来。
然而,实际上只有约25%的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。脑瘫主要影响的是运动功能,而非认知能力。许多脑瘫患儿的智力完全正常,能够正常交流和沟通,甚至有些脑瘫患儿的智商高于普通人。
在国内,大约有600万脑瘫(学名“脑性瘫痪”)患者,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鲜少见到他们的身影。由于传统的观念和认知偏差,许多人对脑瘫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;同时,由于脑瘫人群的生活状态与普通大众有所不同,他们中的很多人面临着身体机能的限制、社会参与度低以及融入社会环境困难等问题。
TA们可以迎来属于自己的”春和景明“吗?
电影中的春和,在外婆的鼓励下,积极参与各种康复训练,努力克服身体上的困难。这为他后来的成功埋下了种子。
由此可见,脑瘫患儿的未来并不一定是灰暗的。随着康复学科的进步,经过合理的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,脑瘫患儿可以最大程度接近正常,让“不可能”变成了“有可能”。
一般来说,康复介入开始得越早,儿童克服发育障碍的机会就越大。3岁前是最好的时期,1岁前更是黄金时期。通过结合运动治疗、作业治疗、言语治疗、物理因子治疗、高压氧治疗、引导式教育、感觉统合训练、辅具等多种方式,全方位改善患儿运动能力,帮助患儿学会生活自理,提高社交、认知及心理调节能力,最终回归学校,拥抱未来。
康复的过程必然是漫长的,训练带来的痛苦、进展缓慢的沮丧,都可能让人萌生退意。但是,正如电影所传达的精神,只要坚持下去,就会看到希望。所以在康复过程中,家长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勇气,陪伴患儿一路通关升级。
影片借刘春和的故事,呼吁社会给予特殊群体更多包容与理解,让每一个 “小小的我” 都能在温暖与尊重的氛围中,勇敢逐光,绽放属于自己的华彩,这不仅是人性的温度,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。
顾连禾泰呼吁大家从影片出发,迈出改变的步伐。
了解特殊群体的真实情况,认识到他们的不同并非缺陷,而是生命多样性的一部分。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,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和待遇。
消除对待特殊群体的误解和偏见,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。
为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医疗、康复和社会服务,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。同时,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志愿服务,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。
推动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无障碍化改造,确保特殊群体能够平等地享受社会资源和服务。
*文中图片和部分内容均来自电影《小小的我》,本文仅用于康复科普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